发布日期:2021-07-30
作者:张晓静
点击:
——合肥十中张晓静老师参加2021年度合肥市区域(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专题培训
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劳动教育在全国各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让学校、老师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加专业地组织和实施学校劳动教育,更加有效地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1年7月20日—26日,合肥十中选派张晓静老师参加了由合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2021年度合肥市区域(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专题培训。
本次研修培训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负责组织,专家、学者、名师云集,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反思到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到实践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原则、路径,从聆听专家讲座到现场参观教学,为期一周的专题研修,让所有参培老师都大呼过瘾,受益匪浅,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醍醐灌顶的新认识。
7月21日上午8:30开班仪式准时开始,班主任程冬冬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副院长陈紫龙致欢迎辞。他向合肥市区域(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专题培训的顺利开班表示热烈祝贺,介绍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雄厚师资和丰富经验,并希望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珍惜机会、增进交流、学有收获。随后,合肥市育新小学李微巍老师代表培训班学员发言。最后,本次研修班的带队老师——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陶士金讲话。他代表合肥市教育局,对承办本次劳动教育专题培训的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培训班学员提出三点要求,一要高度重视,主动学习;二要提能增智,边学边思;三要做好防疫,遵守纪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付宜红的讲座《我们需要怎样的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实践与反思》,带领学员们简单回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她生动形象的概述,学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每一项改革都是不容易甚至是举步维艰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课程改革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改革的深化阶段就是要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培养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薛二勇用课前的自由提问拉近了与在座参培老师的距离。凭借对国家政策的精准把握和信手拈来的现实案例,薛教授的侃侃而谈深深吸引了老师们的注意力。薛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指出要依据新形势下的社会主要矛盾,迎接新挑战,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普及和均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最后,薛教授留下联系方式,鼓励学员们课后继续与他进行交流沟通,并向学员们推荐重要读本《中国教育改革回溯与前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政策的变迁与趋势》。
北师大教育学部讲师沈立博士结合国际、国内大背景,用国家政策、生动事例发出疾呼:中国教育不能再一味拷贝美国教育,应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沈老师以《走在回乡的路上——如何在学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以历史文化、国际教育两个视角,从修身课、文字课、家学课、食育课四个方面将食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为学员们打开劳动教育实践的新思路,河南实验小学的食育视频和中瑞食育游学视频更是让学员们大开眼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柳夕浪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精神大餐——《再谈什么是劳动教育》。作为两个重要文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起草人,柳老师以社会上对劳动教育的部分错误观点为切入点,从剖析基本概念入手,先厘清学习与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等基本概念。再用清晰的图示强调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德、智、体、美均不能替代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又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劳动教育的旨意: 劳动教育目的:通过劳动去育人——积累生活经验,获得生存智慧,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教育过程:从消费、享用为主,走向生产、创造为主,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劳动教育重点:在游戏、文化课学习之外,参加三类劳动,体会体力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和幸福。最后柳老师就劳动课程形态、劳动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等问题与老师们展开现场讨论,并对参培老师们今后开展劳动教育提出忠告:莫用课堂学习取代劳动教育,莫以一般活动充当劳动教育,莫在温柔、漂亮的舞台上表演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最终深刻体悟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柳老师用渊博的学识、富有激情的授课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慧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一节让劳动教育落地见效的指导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课前,吴老师先抛出了一系列现实问题:科技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什么样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哪里?有哪些新的劳动形态?什么是劳动精神?什么是劳动素养?……随后吴老师带着这些问题向学员们重点讲述了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重在主题任务设计,并提出了七种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有设计有实践,指导性很强,颇受学员们的欢迎。最后,吴老师提到劳动教育需要成效评估来引领, 持之以恒的坚持、任务清单式的督促和反馈,才能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习惯,进而培养出终身受用的劳动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尚建军做《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实施劳动教育》专题讲座,从校本化理解(吃透政策)到课程化实施(探索实施)再到课题化推进(提炼成果)三阶段,层层推进,逐一讲述,将本校的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活动完整呈现,来自学校一线的经验让参培老师们获益匪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二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的专题讲座《何谓“新”劳动教育——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若干思考》,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又有微观方面的实践引领。檀教授从三个方面与学员们分享了他对“新”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考:一是如何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之“新” ,二是如何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之“新” ,三是如何理解劳动教育的原则之“新” 。在物质丰裕的新时代,不能再用旧思维、旧逻辑去进行劳动教育,要充分理解并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认清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能让人活得更精彩。面对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要让劳动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落地落实,需要注意价值性、审美性、建构性等实践原则。最后,檀教授向学员们推荐了适合亲子共读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读本《你不全知道的劳动世界》以及便于学员们课后充电的劳动教育专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论要》、德育专著《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
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原则》,讨论主题与他的老师檀传宝教授有相似之处,但思维角度、授课风格各异,让听课的学员们连呼过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班教授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又妙语连珠,从消极、积极两个方面谈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不仅关乎生存,也关乎存在。班教授又结合理论学说和国家政策解读,用直观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对劳动教育实践的目标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场答疑更是解决了学员们的不少困惑与疑问,热烈的掌声足以看出学员们对班教授精彩授课的充分肯定。
除了聆听专家讲座,参培老师们还一起参观了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这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校园不大,但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设计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精致,处处彰显着学校的科技文化、航天文化和劳动文化。副校长石颖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农场劳动课程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并通过生动的视频《黑板上种不出庄稼——玉泉农场课程纪实》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了玉泉小学劳动课程的构建和特色,老师们听得专注,深深折服于该校的理念之先进和执行效率之高,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参观完校园之后,老师们对学校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更加觉得这所学校今天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无愧于它当初设定的目标和发展愿景——“建设一所伟大的学校”。
为期一周的学习,每天六小时的讲座,信息量大,内容充实,让学员们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更丰富的感悟、更多样的思考。劳动教育的落实落地,需要全社会携起手,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育作用,发挥德智体美劳的融合作用,共同为新时代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氛围、贡献力量。
回顾这紧张而充实的一周,每一位参培老师都获益匪浅。静下心来做一回学生,享受“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愉悦,与优秀同行的切磋交流,体验“碰撞思想 共话未来”的成长乐趣,主动顺应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秉承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努力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张晓静/撰稿 汪逢春/审稿 政教处/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