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心理驿站 > 心理咨询 > 咨询案例报告

咨询案例报告

发布日期:2018-05-25作者:合肥十中点击:

一、一般资料

女孩,求助者,13岁,初一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文化水平一般。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或其它神经症性精神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性格一直活泼外向,很聪明,上学后成绩一直很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是在五年级后略有波动。12岁来月经,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一直与父母同住,母亲无工作,父亲从商,父母关系较好,对求助者要求较高,较为严格。上初中后变化较大,与母亲关系急剧恶化,沟通困难。

三、主述与个人陈述

主述:因最近厌学而被班主任建议前来咨询。

个人陈述:小学期间学习成绩一贯良好,自从上了初中后开始厌学。因为自己意识到父母对她漠不关心,只关注学习,不了解她的内心,认为父母只知道给自己压力,一点也不能体会自己的痛苦。在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母亲不问原因就开始严厉批评,当时认为母亲根本没有管过她的学习,因此无权指责她,大吵了一架,从那时起开始和母亲有了隔阂。直到升上初中之前,因为自己比较稳定,也比较听话,所以也就相安无事。但是,上了初中以后,自己觉得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和空间,因此比较顽皮,母亲说“你看你现在变成了这样,丢不丢人,我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这句话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母亲的孩子,只是她的东西,这对自己的伤害很大,并且母亲现在经常怀疑她和男孩子在一起“瞎混”,不让她和朋友出去玩,几乎和母亲无法沟通,总是吵架。父亲态度原来较好,偶尔还能关心她的状态,但最近也和母亲一样怀疑她,觉得自己受大很大的伤害。这些事情加在一起让自己觉得父母是不爱自己的,他们很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压迫我,这让自己很痛苦,因此决定放弃学习,毁掉自己来报复父母。

四、观察与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起伏较大,意识清楚,交谈过程中表现合作,言语流利,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强,无幻觉、幻想、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整个谈话过程表现较为放松。

妈妈反映:求助者以前从来不这样,小学的时候很乖,学习也好,但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经常和朋友出去,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回到家里就直接回卧室,几乎和父母不交流。学习也不如从前用心,特别不愿意来学校,经常和父母顶嘴,甚至吵架。

同学反映:求助者性格很开朗,学习也一直很好,也很关心朋友、善解人意,但是她爸爸妈妈不理解她,老师也不理解她,所以她虽然表面上很坚强,其实很需要人来关心和理解。

班主任反映:很聪明,思想较一般同学成熟。最近在课堂上状态特别不好,不想上课、考试,经常想“逃”出学校,与父母的关系特别不好,目前有自暴自弃的倾向。

五、评估与鉴别诊断

1、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思维逻辑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以此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轻微抑郁,其程度与个人经历和处境相符合,心理冲突为常形,故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由现实因素引发,尚并未泛化,症状持续两个月以内,对社会功能稍有影响。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学原因:

女生,13岁,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阶段,自尊心较强,情绪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2)社会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因没考好而被母亲责骂。

?缺乏正向的引导和积极的人际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

?个性因素:该求助者思想独立,个性较强。

?存在明显的错误认知:以偏概全。父母不信任、责骂我,那么他们是不爱我的。

?缺乏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与父母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④被焦虑、抑郁情绪所困扰,缺乏情绪调节的方法。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学习情绪调节方法。

2.降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

3.降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

4.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理论基础: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实施步骤:

1步:首先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4步: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2.向该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来访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

?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向来访者介绍转介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3.咨询时间:每周三次。

、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的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的阶段(第1-2次)。

?目的:

A.了解基本情况。

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确定主要的问题。

D.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

B.对求助者进行SCL-90、SAS、SDS测量,向求助者了解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

C.反馈测验结果。

D.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信息,并对求助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学教育。

E.介绍治疗机制,取得求助者的配合。

(2)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第3-9次)

?目的:

A.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

B.确定咨询目标。

C.帮助求助者认清和改变不合理信念。

D.调整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E.改善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方法:

A.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确定问题。

B.运用咨询技术矫正不合理信念

?过程:

A.确定咨询目标: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与求助者达成共识:第一,针对学习状态中的不良行为进行调整;第二,对不合理的信念作出调整;,改善与父母不良的沟通模式改善与父母的紧张关系。

B.运用提问和具体化技术:运用开放式提问方式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鼓励求助者说出自己的看法。

C.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形成新观念。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目的:

A.巩固咨询效果

B.结束咨询

?方法:

A.巩固新观念

B.使用心理测验,再次评估咨询后的情绪和行为。

?过程:

A.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家庭作业并检查作业内容,观察学习效果,并进行复习。其目的不仅教会求助者新的技能,而且要使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检验她的信念。

B.进行心理测验,使用SCL-90、SDS、SAS量表重新评估咨询后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方式。

C.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与父母的关系的到了一定的缓和,对咨询效果较为满意。

2.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情绪比较稳定,能正常的进行学习活动。

3.求助者朋友的评估:通过咨询,最近情绪和学习状态都比较良好。

4.咨询师的评估:经过10周的咨询后,情绪状态比刚来时好,更能理性的思考问题,和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
工资查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